5月9日下午,“深大講壇”第二十四講在我校南館一樓報告廳舉行。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系終身教授李默為荔園學子帶來題為“科學與科學家的個性”的講座。我校副校長徐晨出席講座,并向李默贈送“深大講壇”紀念牌。
李默認為,追求獨立與個性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人類早已走出個人或者小團體式的社會結構,進入高度組織化、工業化、集體化的社會。應當如何看待科學與科學家的個性之間的關系呢?李默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解讀:一、科學的客觀性。科學的對象是自然,包括人類,科學的目的是尋求真理,這就決定了科學具有客觀性、獨立性、不確定性以及非功利性;二、科學家的個性。科學的手段與途徑,取決于科學家的個性,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受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個人情感、審美觀的偏差等,都對科學家的個性具有塑造作用;三、科學的制度化、國家化、院校化。主要表現為科學經費的國家化,科學家就業對企業、國家的依賴,以及研究課題的功利化、工業化、實用化,都是與科學的本質屬性相悖的。科學家從個人的好奇,興趣化成了工業、商業的一部分,科學研究也成了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四、流行文化的沖擊。流行文化具有流行、功利與及時等特點,而科學研究具有獨立性、非功利性、不確定性,科學研究面臨流行文化的挑戰性;五、科學家如何生存。保持一顆獨立、純凈的“心”,保持對世界、事物的關心與責任。
李默表示保持獨立性、“游牧”性是科學創作的基因。尊重個人、自我尊重,如何保護、激勵、發展這個基因不但是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思考的問題。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