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儒學的當代傳播”學術座談會在我校文科樓1100會議室舉行,中華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協會會長孔垂長、臺灣政治大學教授董金裕、臺灣大學教授葉國良、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副校長李鳳亮、社會科學部部長田啟波、文學院黨委書記楊東林、文學院院長景海峰、文學院副院長范曉燕、文學院副院長相南翔以及文學院王立新教授、張劍濱教授、王興國教授等,就儒學文化的傳播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李清泉說,深圳大學建校30年來,實現了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的提升,成為一所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在建校初期,人文學科的籌建得到了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援建。深大一直注重包括儒學、國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1984年,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2012年,學校開始組建“國學精英班”。儒學文化作為國學文化之主體,其“仁義禮智信”思想,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炎黃子孫的一種文化基因。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強大。加大儒家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播,勢在必行。探索儒家文化在當代如何創新傳播內容與方式十分必要。他希望通過本次座談會,推動兩岸儒家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文化認同和同胞感情,為進一步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人文基礎做出貢獻。
孔垂長感謝深圳大學提供這次兩岸學術交流機會,認為對促進儒學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他說,深圳大學是同特區一起成長的高校,時至今日,深大在教育科研領域碩果累累,煥發著青春活力。在辦學過程中,深大所堅持的有教無類、因才施教、厚積薄發、經世致用的原則與孔子的主要儒家教育思想高度契合。深圳作為外來文化進入中國的前沿陣地,各種思想交流碰撞,在這種環境下儒家思想的地位依舊穩固,證明了它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性。當前,儒家文化的傳播面臨著方式和手段的革新,應當強調把儒學文化的傳播與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結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董金裕說,為了更好更有效的傳播儒學文化,應當注意四點:第一,多元融合、彼此尊重。第二,針對不同對象,比如兒童、青少年,設計相應的活動,諸如戲劇欣賞、成年禮等。第三,利用現代科技。把文化傳播與游戲相結合,運用4D影院技術,使儒學表現形式更生動可感。第四,融入生活。適應現代生活,儒學文化的弘揚應當注重儒學精神的深入人心。
葉國良認為,對儒家學說思想層面的理解和道德方面的實踐不可偏廢。儒家學說的要點可以概括為:仁、恕、 忠、孝四個字,分別表示對他人有愛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順父母,愛崗敬業。從傳播角度來講,思想要傳播,實踐之道也要傳播。在古代,儒家文化的傳播從接受群體來講,主要有三個渠道。對于知識分子,主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對于中下層平民主要通過小說、戲曲等娛樂形式,對于地方,主要通過鄉約來約束行為規范。效法古代,現代社會依然可以從這三個渠道著手進行傳播。
王立新說,當今世界科學化、技術化的進程如此迅猛,人類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物。人們對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追求前所未有,人文情懷匱乏。在這樣背景下,復興儒學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一方面應當利用各種新舊媒體大力傳播儒學,另一方面要從制度體系方面保證儒學的持續傳播,同時效法古代書院式教育模式,使儒學思想與人道的靈魂深度結合。
董金裕還向深圳大學文學院贈送《圣之時——臺北市孔廟的蛻變與傳承》一書。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