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深大講壇第三十二講在圖書館南館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豐子義向荔園學子講述當代資本邏輯與全球化及中國問題的模式與解決方法探討。
豐子義首先從理論層面提出辯證看待資本邏輯與全球化二者關系,并解釋這種關系并非任何單一因素所可以影響的。他說,前些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馬克思的《資本論》成為暢銷書,可見國際方面學者開始重新審視當前經濟模式的合理性。他分兩方面闡述主題,一是資本的雙重邏輯對全球化的影響,二是研究雙重邏輯與全球化的方法論意義。前者著重介紹當前對其二者的理論研究成果,后者分析方法論對我國當前的中國問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等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方向。
全球化在當前有多種論斷,有市場貿易論、金融全球化論、生產國際化論、資產國際化論、信息網絡化論等,豐子義認為這些定義都太單一,而全球化作為一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復雜結合體,必須綜合看待,不能割裂。而對于全球化,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因素有且僅有一個,就是資本的力量。總的來說,我們可以認為,資本邏輯推動資本全球化,而資本在此過程中會滲透到各種要素中,使之相互影響。資本邏輯即資本運作的基本規律,其包含兩個內涵:主觀規律與客觀規律,其中客觀規律是指內在聯系的發展規律。
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代,我們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眼光去看待它。當前資本的含義包括兩層含義:生產要素的資本及社會關系的資本,但資本實質是社會關系,而生產要素是載體,社會關系通過載體產生價值,然而這需要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言:“黑人是黑人,但并非天生是奴隸,這是當時的條件造成的”。資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獲取利益,這就決定了資本的雙重邏輯:第一重邏輯是從物的力量產生創造文明的邏輯,第二重邏輯是從社會關系產生追求價值增值的邏輯。這雙重邏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分工的擴大,打破各國家與民族的局限,推動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與流動,促進社會關系日益體系化,最終能提升和擴展人類文明,這也符合資本的實質。
由此,豐子義認為,我們不能拒絕資本,拒絕資本就是拒絕全球化。但他同時強調,我們要清楚認識到資本主義發展中對政治權力的把控,對經濟社會的掌握,對民族文化的霸權,要學習把握二者關系,要理性思考,對資本的運作做戰略性考慮和應對,要讓資本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真正地造福人類社會。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