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與我校聯合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共識”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師范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此次學術研討會是我校同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一年一度聯合辦會的第三屆,旨在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并探索回答其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鄧純東研究員、首席創新專家龔云研究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常務副總編劉書林教授,《光明日報》理論版主編、編輯部主任曹建文,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社欣教授,以及東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昌大學、吉林大學、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我校副校長李鳳亮,社會科學部、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圳大學學報等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李鳳亮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深圳大學的支持。他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他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 “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并提,顯示了對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尤其我國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經濟成分和分配也方式日益多樣化,相應導致多種社會思潮的興起,思想文化呈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他號召知識分子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經濟全球化裹挾而來的西方文化沖擊我國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背景下,自覺擔當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面的責任,凝聚廣泛的中華民族共識,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華文化體系,為中華民族譜寫新的篇章。
鄧純東致辭并首先做了主題報告。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的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及有關于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內容,并且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判斷。鄧純東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系統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以及國家各個領域建設起到的積極滋養的作用。報告中,他從國家統一的角度,論證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必要性,并談了四點認識,一是“一國兩制”必須以“一國”為前提;二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能傷害“一國”這個前提;三是完善去殖民化教育,深刻認清我國近代發展的被壓迫被侵略的歷史;四是科學地對待并認清香港等地區發展的所謂的“民主”,正確應對其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沖擊。
其他與會的專家和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闡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共識”的會議主題,并熱烈地發言討論。劉書林教授從尊重歷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分析鑒別老莊文化,堅持基于人民性、民族性提煉傳統文化的科學性四個方面,分析了毛澤東同志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楊建闡釋了當今中國主流文化的三種樣態: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優秀文化,倡導以包容的態度,建立我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核心價值。龔云強調應加強中國歷史傳統,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教育,以此增強民族共識。曹建文以媒體人的身份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本來”與“外來”的關系、繼承和創新這三層關系。李培超從凝聚中華民族共識的意義、如何凝集民族共識以及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三個方面發表了相關見解。劉社欣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具備的四個屬性和四種氣質。景海峰教授從文化創新角度談了如何將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同現代社會良性結合。王為理教授站在國家宏觀基點上,同時又結合深圳這個地區的微觀基點,談了其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結合相轉換的一些觀點。孫賀在中西方文化交織的視野下,分析了文化轉化的思維方式,并且創新性地提出了就解決當代問題輔以傳統文化的正向思維方式和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意義和當代價值的逆向思維方式兩條解決路徑。孟憲生教授以中華傳統文化的返本與開新為主旨,從認識提出與實踐著力這兩個角度系統梳理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論證了如何找到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著力點。徐福來教授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受到的沖擊為起點,思考了儒學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同時將梁漱溟的儒家思想作為一個個案,試圖以此來回答并探索一條與現代生活對接的真實的儒學。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