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電子學院李景鎮徐世祥團隊在超短脈沖激光測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李景鎮徐世祥團隊在超短脈沖激光測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刊登在Nature出版集團下的《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Two-step phase-shifting SPIDER》 (doi: 10.1038/srep33837)。該工作深圳大學為獨立研究單位,碩士研究生鄭水欽為第一作者,徐世祥教授為通訊作者。
該研究巧妙地將二步相移技術與光譜相位干涉技術結合起來,實驗上直接消除了傳統的光譜相位干涉進行超短激光脈沖場重建測量中直流量的影響,從而克服了待測脈沖對延時與光譜干涉環分辨之間的矛盾。這項技術改進的意義在于:首先大大改善了測量精度和測量的便利性。這主要得益于光場恢復算法不再需要人為設定時間濾波窗,測量結果免于直流量的干擾。其次,大大拓寬了光譜相位干涉技術的可測量范圍,尤其是具有測量復雜時間/光譜形狀的光周期量級超短脈沖的能力,同時與常規裝置比較也具有更強的測量光譜更窄的超短光脈沖時間光譜特性能力。這一技術有望用于精密測量超連續譜脈沖產生及其應用、超短脈沖整形、高效泵浦產生阿秒和太赫茲波等領域。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深圳市基礎研究等多項資金支持。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供稿)
我校光電科技協創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隨著納米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稀土摻雜多色發光納米材料作為一類新型發光材料在生物成像、傳感、防偽、三維顯示等領域備受關注。近日,深圳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深圳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光電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劉小鋼教授與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沖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IAM)、江蘇省柔性電子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以及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韓宇教授等科研團隊精誠合作,開發了一種在水相體系中通過離子交換的簡便方法制備一系列多色上轉換發光的稀土納米材料,并通過與過渡金屬錳離子交換,首次實現了肉眼可識別的上轉換長余輝發光。相關工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光電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供稿)
我校傳播學院教師戰迪獲第二十四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文藝理論獎
近日,第二十四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暨第四屆星光電視文藝理論獎政府獎頒獎結果揭曉。我校傳播學院戰迪博士撰寫的論文《符號學視域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想象》榮獲星光優秀評論二等獎。
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是中國電視文藝政府獎最高獎項,戰迪博士是國內第一位以“主持人研究”獲此獎項的青年學者。
(社會科學部 供稿)
我校在“第三屆“學創杯”2016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總決賽”榮獲四個獎項
近日,在河北經貿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學創杯”2016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總決賽”中,我校代表隊——RWG模能隊(指導教師:王小汀、黃凱珊;參賽選手:陳龍杰、邱立紅、鄧麗瓊)榮獲本科組全國特等獎、“中國大學生學創之星”稱號、優秀指導教師獎,同時由黃凱珊老師撰寫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論文獲得全國二等獎,充分展示了深大風采。
(管理學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