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交叉學科論壇第一期——
院士專家縱論智慧城市:技術、人文與實踐
12月7日晚,由深圳大學、深圳大學高等研究院、空間信息智能感知與服務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科學技術部、社會科學部承辦,以“智慧城市:技術,人文與實踐”為主題的交叉學科論壇在我校國際會議廳舉行。我校校長李清泉、高等研究院院長韓志超教授、郭仁忠院士、王雄教授、蕭世倫教授、鐘若愚教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徐明副總經理均出席了本次論壇,并作精彩報告。
李清泉在致辭中表示當今科技的發展大部分已經從單一學科的發展向多學科交叉推進,許多問題的研究也需要多學科的參與,深圳大學組織交叉論壇,發揮了深大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也為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碰撞提供平臺。李清泉介紹了深大目前在交叉學科上的成果,他希望通過交叉論壇,為不同學科的老師和同學創造一個平臺和機會,能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取得最終的研究成果。
深圳大學交叉論壇立足深圳大學、立足創業之都深圳,搭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交流平臺,匯聚深圳的各界精英,搭建科技探討、政策研討和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政府、高校、企業以及金融界之間的交流對接,讓學生接觸最前沿的科技創新創業話題,讓研究者了解業界動態與需求,讓業界了解研究前沿進展,讓資本推動科技進步。交叉論壇將針對人工智能、時空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駕駛、機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與工業4.0、智慧城市、VR/AR與行業結合、互聯網金融、量化投資、高頻交易、在線教育、智能醫療、數學物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物理化學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學工程、生物信息學、環境與健康、數理與經濟、數字傳媒、計算傳播、新媒體、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等等交叉領域的議題。交叉論壇每期確定一個主題,邀請校內外不同領域專家,不定期開展跨界的交流、研討,促進交叉學科政企產學研各界碰撞與合作。
第一期交叉論壇邀請到李清泉校長、郭仁忠院士、蕭世倫教授、鐘若愚教授、徐明副總經理、韓志超院長等嘉賓,就時空大數據的研究前沿進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實踐與智慧城市發展中的經濟社會效益與人文反思來深入探討。
王雄做了題為“智慧城市整體技術構架簡介”的報告。他表示,技術的變革都源于科學的變革。智慧城市是城鎮化進程的下一個階段,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城市就是運用心機技術手段,更好地進行社會治理,這就需要智慧城市整體技術構架的支持。
蕭世倫做了題為“大數據+科技=智慧城市?”的報告,他從人文的角度提出三個疑問。一是“誰的智慧?”:智慧城市是建立誰的標準上,智慧的標準應該如何度量?二是“智慧或控制?”:當科技和數據的結合實現優化生活中的各方面,人是變得更智慧還是受控于科技與數據?三是“數據或隱私?”:大數據的代價是犧牲隱私,關鍵是誰擁有數據以及數據如何被使用,誰來決定兩者的平衡?他希望能從“讓城市更智慧,讓生活更美好”變為“讓生活更智慧,讓城市更美好”,前者由科技實踐,后者則以人文出發。
鐘若愚做了題為“基于移動大數據的深圳時點人口研究——大數據在人口管理與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的報告。他指出,時點人口與其他口徑人口概念存在差異,其他口徑人口存在數據落后,各統計局數據有較大出入等特點,而基于移動大數據的深圳時點人口研究,能及時準確反映深圳市時點人口及其動態變化,這是對現有官方口徑的有益補充,對深圳市人口管理與公共服務提供了指導。并在隨后報告中介紹大數據在人口管理與公共服務領域的延伸應用。
徐明做了題為“新型智慧城市的實踐與思考”的報告。徐明對智慧城市的三個關鍵因素做了進一步思考,舉出智慧城市2.0和3.0的實踐事例,并指出新型智慧城市的具體落地途徑。他說,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是我們的統一共識,而且被列入國家的頂層設計戰略。
論壇期間,專家們圍繞智慧城市的建設進行自由討論。李清泉指出,根據中國現實和高等教育趨勢,人才的培養需要瞄準社會發展需要,深大將在2017年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到現實與高等教育融合,實現“專通融合”。
(宣傳部)
最新動態
- 埃菲·杰曼諾夫院士做客深大“大師面對面”第十三講 探索奇妙數學新世界
- ? 超火爆!超給“荔”!深大舉辦2025校園開放日 數萬人沉浸式探校
- 深圳大學舉行2025年畢業典禮 祝愿萬余畢業生:找到位置,敢“坐”敢為
- 深圳大學舉行第二屆研究生教育督導團聘任大會 助力學校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 “深大荔枝季媒體沙龍”打造文化名片 40余家媒體沉浸式體驗科技荔園
- 深圳大學“10590·SZU畢業歌會”溫情上演
- 深圳大學2025年本科招生7060人,急需緊缺專業擴招280人
- 新華社《參考消息》2025年“進校園”活動走進深圳大學
- 深圳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揭牌成立
- “書記下午茶”聚焦學校高質量發展 畢業生代表積極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