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講壇第九十二講:我們可以通過漢語做何種哲學?
5月18日下午,深大講壇第九十二講在我校文學院會議室開講。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講座教授、教育部**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孫周興帶來了主題為“我們可以通過漢語做何種哲學”的講座。講壇伊始,人文學院院長景海峰為孫周興教授授予深大講壇的紀念牌。
漢語哲學之問是一道涉及古今中西之爭的現代性難題,問題結構和向度極其繁復。孫周興嘗試把漢語哲學問題表達為“我們可以通過漢語做何種哲學?”他把這個漢語哲學問題具體分化為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與歐洲語言相比較,漢語有何根本特性,漢語言的特性為漢語思維帶來了何種規定和限制;二、對“漢語哲學”應當采取何種哲學定義,到底是一種哲學還是多種哲學?三、與古代漢語相較,現代漢語是否已經變得更適合于哲思。孫周興教授圍繞這三個層面的問題與聽講者們展開探討。
孫周興說,漢語無形式語法,故中國傳統文化中未形成歐式的形式化超越思維,也即未開展出歐洲哲學的“形式超越性”之維;但另一方面,人類各民族普遍觀念世界的形成方式不只有歐式的“形式化”,還有胡塞爾所謂的“總體化”,后者不僅是經驗科學的觀念來源,也是個體性的實存哲學的基本方法,甚至也是文藝的“詩性共相”的構成方式。所以,固然可以在形式存在學(本體論)意義上把哲學看作西方唯一的,但更應該開放地把哲學理解為復數,從而為世界多元文化傳統和思想方式留下平等溝通的機會。
最后,孫周興與同學們就胡塞爾的“總體化”與“形式化”的等級問題、哲學的“本質主義”或“柏拉圖主義”等哲學相關問題進行交流。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