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第六屆中國—中東歐教育政策對話在深圳舉行。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廣東省副省長黃寧生,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大使,深圳市副市長高自民,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塞爾維亞、愛沙尼亞、捷克、克羅地亞、羅馬尼亞、波黑、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等中東歐16國教育部、科技部和體育部部長、副部長、國務秘書、駐華大使,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數十所中外高校相關負責人以及共同出席了會議。我校黨委副書記陶一桃參加相關交流活動,副校長王暉參加會議。

黃寧生為本次對話會致歡迎辭,他表示,廣東非常重視與中東歐國家的友好交流與合作,近年來積極利用“16+1”合作平臺,與中東歐國家在經貿、互聯、航空、人文交流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2017年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43.26億美元。當前,廣東省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努力將廣東建成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中國—中東歐教育政策對話是深化國家之間教育交流合作的高端平臺,對于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人文交流,加強教育、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霍玉珍代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秘書處對此次對話會的成功召開表示祝賀。她表示,中國—中東歐教育政策對話會是“16+1”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平臺,在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合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創造了從邊陲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經濟奇跡。“16+1”合作平臺和深圳速度一樣,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發展迅速,體量巨大。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受到中東歐16國積極響應。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必將對中東歐各國帶來巨大機遇。加強對接,規劃“16+1”平臺建設;發掘潛力,加快經濟合作;創新合作機制,拓寬合作領域;匯聚各方力量,增進民心相通。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下一階段工作目標。

田學軍在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舉行這樣一次以交流為載體,以合作、互鑒為宗旨,以改革為動力,以開放為目標的教育政策對話,意義重要。五年多來,乘傳統友誼之船,借共建“一帶一路”之東風,“16+1”教育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面向未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應發揮彼此學科優勢和教育特色,大力推進在高等教育、創新創業、職業教育、校園體育等領域的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和“16+1合作”框架下,進一步加強教育戰略對接,緊密教育務實合作,共同推動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行穩致遠。

開幕式結束,與會代表進行了兩輪圓桌會議。會議分別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與學生平衡流動、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合作的新領域新方向、各國分享務實合作項目設想或倡議等議題開展對話交流,達成新的共識。塞爾維亞和愛沙尼亞代表分別分享了該國在數字化教育、電子教育領域的先發優勢,展望了與中國在該領域的未來合作。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各國紛紛將創新教育涵蓋到中小學教育階段,搶先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搶占未來創新的高地。此外,職業教育合作和人工智能教育也成為與會代表普遍關心的問題,中東歐各國在職業教育方面有著巨大優勢和經驗,中國則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全球布局,雙方代表一致認為,深化這兩方面的交流合作,將成為中國與中東歐教育合作領域中的重要增長極。會議最后,中國教育部宣布自2019年正式啟動“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能力建設項目”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教育項目”,得到與會國家積極響應。
會后,田學軍分別會見了塞爾維亞教育、科學和技術發展部長姆拉登?沙爾切維奇,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常務副部長蒂婭?瓦拉克,捷克教育、青年和體育部副部長達娜?普魯迪科娃,斯洛伐克教育、科研和體育部國務秘書奧爾加?娜赫特曼諾娃和波黑民政部部長助理阿德南?胡西奇,就繼續深化中國與上述各國雙邊教育交流合作交換了意見。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