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講壇第九十五講: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明末中歐文化相遇為例
5月31日下午,深大講壇第九十五講在我校人文學院會議室開講。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系主任、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帶來了主題為“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明末中歐文化相遇為例”的講座。
講座伊始,鐘鳴旦介紹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和研究背景。鐘鳴旦認為,歷史是關于他者的藝術,他者在文化交流歷史上占中心地位。他談到,之所以選擇研究明末中歐文化,因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研究范例有充分的代表性;這時期中歐文化在文化傳承方式很相似;當時中國文化在兩種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在雙方溝通上中文是溝通語言,外來的宗教要符合中國禮儀制度;歐洲人已經有了完整的世界觀,譬如利瑪竇的世界地圖。
鐘鳴旦教授從跨文化角度出發,以文化交談模式為基礎,觀察分析了中西歷史文化對話方式,提出四種文化交流的模式:傳遞模式、接受模式、交流溝通模式和創新模式;同時提出兩種思考模式,即換位思考與自我整合。鐘鳴旦指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通過與他者的相遇以及隨之發生的溝通而成為人的。因此沒有他者就沒有自我,人的身份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與他者的相遇而建立。”
講座結束后,鐘鳴旦就他者性的理論以及四類傳播框架的優劣取舍等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