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2點,“深大講壇”第一百零四講在我校圖書館南館報告廳開講。著名藝術史論家劉傳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院長丁方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王守常,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葉舒憲教授分別從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的角度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總題為《新時代視野下之文化中國》的學術講座和學術訪談。

劉傳銘首先解讀了此次論壇的主題。他認為“新時代”是一個時間概念上的詞,但是其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更加值得關注。在中國的文化闡釋中,一個是王朝更迭的中國,另一個則是文明傳承、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中國。

葉舒憲做題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新認識》的講座。他介紹了大傳統也即是大歷史,大歷史和人類史息息相關。中國大歷史的開端存在于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灘的主墓中,禮器全由玉石所做,這些全部體現著當時的禮儀思維和神話信仰,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從金縷玉衣神話可以看出神話歷史的延續性,不僅如此,在大歷史學派尤瓦爾所著的《人類簡史》中也可以看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新的歷史觀。此外他還介紹了文化大、小傳統理論,先于文字的傳統即是大傳統,而文字系統所代表的的則是小傳統。探究無文字的傳統則要聚焦于神話時代的信仰和禮儀。而正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了玉石神話驅動資源依賴,由此逐漸形成了華夏核心價值。

王守常談到中國并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夷狄能禮儀,則中國之。中國不能禮儀,則夷狄之”。中國本是“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才用之所聚也,圣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王守常強調“中國”二字,是商周時代就已經使用的詞匯,指代的是一種文化文明概念。而后他談到回到中國文化傳統的問題,這需要正確理解《孫子兵法》中體現的思維方法。首先要理解的是《孫子兵法》真正的內涵。《孫子兵法》被后世譽為“兵學圣典”,是因為它并非只講具體的戰術或謀略,而是凝集了中國兵學思想的精粹,道出了“道”與“器”的關系。《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體”,“術”是“用”,“道”是“本”,“術”是“末”,道在器中,器不離道。正是有關于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

丁方由“金碧山水”的美術史闡釋與定位,引出金碧山水精神反映了盛世年代博大的家國情懷,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域下將其作為中國當代繪畫復興的本源之一也具有深刻意義。丁方用地圖展現了“金碧山水”的根源是中華民族遷移史,途中經歷的大山大水,是“金碧山水”的母題源泉。這些大山大水跨越現在的國界,從西向東逶迤延綿,恰好是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象征。

訪談環節中,劉傳銘談到絲綢之路其實是被設計的,這本是一條無路之路,既無起點,又無終點。正是在當時歐洲文明中心學說的影響下,讓它變成了今天普遍認同的絲綢之路。最后,他以一句講話作結:“如果你沒有踏上絲綢之路,你的家就是世界,一旦踏上絲綢之路,世界就變成了你的家。”他呼吁當年青年人秉承文化自信的觀念,大膽走出去,將中華文化遍播世界。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