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由深圳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主辦、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同信息中心承辦的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史座談會在我校南區理工樓L3召開。深圳大學副校長徐晨,我校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陳國良,我國著名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教授、許卓群教授以及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計算機教育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回顧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歷程,討論《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史》的編撰工作。

徐晨在開幕致辭中指出,今年是建國七十周年,也是我國計算機事業起步的第六十三年,中國計算機教育經歷了“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在這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將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史匯編成冊,對凝聚前輩學人的學術思想、教育思想,為中國科技事業終生奮斗的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將是中國計算機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隨后,他向與會專家簡要介紹我校近年來的發展狀況,2017年我校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國內高校第一;據ESI最新數據顯示,我校國際排名上升35位,包括計算機科學在內的3個學科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五。
“有些經驗值得總結,有些事情值得記錄,希望編撰一部有溫度、有深度的發展史?!备叩冉逃霭嫔缋砉な聵I部副主任張龍充分肯定歷代學人對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做出的開創與開拓之功。他希望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史的匯編,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呈現,要挖掘相關人物的情感,梳理出計算機教育的方法、規律與共識,將發展史編成精品。

在座談會環節,多位專家圍繞中國計算機教育發展史的匯編作了發言。從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設立與發展、八十年代教育部教指委及有關文件的引領,陳國良院士詳細梳理了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的重大時間節點、關鍵事件與人物。武漢大學何炎祥教授指出,中國計算機教育的發展與中國計算機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有密切聯系,具有中國特色。北京大學許卓群教授認為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計算機教育學習蘇聯模式,過于注重知識學習而非思維培養,建議將發展史的編撰重心放在改革開放后。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蔣宗禮從專業培養、教材編寫、課程建設、社會普及等方面回顧計算機教育的發展,他認為民間協會、地方組織的貢獻不能忽視。北京聯合大學譚浩強教授將計算機教育的面向對象分為計算機專業學生、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社會人群三類,他認為計算機教育也應關注大眾層面和生活應用,讓廣大人群興趣盎然地進入計算機的天地。
與會專家還就計算機教育的國際化、軟件工程專業在計算機教育發展中的地位等問題展開研討。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