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與治理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北圖書館二樓會議室召開。會議由我校黨委副書記、廉政研究院院長盧成燕主持。我校黨委宣傳部、廉政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威海)、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學術研討會上,盧成燕首先代表深圳大學對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表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廉政體制建設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與實踐。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能夠對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建設作出有意義的探索。

隨后,研討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主題展開了討論。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公婷認為,腐敗現象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和流動性,因此香港和內地在廉政建設上的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她以香港廉政公署在大致清除了政府部門腐敗的基礎上,將廉署反腐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企業肅貪上為例,說明內地和香港在廉政建設上的差異,強調雙方進一步交流協作的必要性。公婷說,廉政建設需要做到“三管齊下”:多維度治理、深層次的預防、全方位的參與。她預祝廉政研究院在今后的廉政治理工作上作出巨大的創新和研究成果。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蔣朝陽從澳門在廉政治理上的有關政策出發,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張賢明指出,民眾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工作的滿意度逐年提高,并感受到中央和各省級黨委政府日益廉潔自律,近三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效果顯著,腐敗和作風問題明顯改善。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求是特聘教授陳國權則從監督和制約的角度,對中國目前的反腐體制建設提出了三個觀:我國不適合采用政治性分權體制,但必須建立法治的、有效的功能性分權體制;我國公共治理的法治化要通過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的分權與制衡來實現;而公共治理的有效性要通過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相互協調來實現。
研討會上,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譚安奎、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倪星、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肖金明、華南師范大學政府改革與法治研究院院長薛剛凌、深圳市委巡查組原組長吳志宏、周曉迪等專家學者,都圍繞著“粵港澳大灣區廉政協同創新與治理”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研討會最后,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黃衛平教授進行總結陳詞。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國家的重要經濟發展戰略和政治舉措,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推動廉政建設協同發展,是國家面臨的重要挑戰,而“一國兩制三法域”的背景又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機會。黃衛平認為,廉政研究院的成立意義重大,可以通過整合更多資源、提供更大的平臺,為黨和政府廉政建設提供力量。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