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由深圳大學學生會和深圳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的“荔園大講堂”之應飛虎教授專場講座在圖書館南館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主題為“問題如何解決――小悅悅事件的制度思考”。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第六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應飛虎教授作為本次講座主講嘉賓,為同學們剖析社會道德問題,引人深思。校長章必功蒞臨現場并為“荔園大講堂”開講致開幕詞。
應飛虎首先以兩個簡單的事例 “老人摔倒無人扶”引出了此次講座的主題――社會道德的問題。接著,他從案發經過、證詞、被告表現等方面客觀深入地分析了曾經沸沸揚揚的“彭宇案”的前因后果及對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引伸出“社會制度的不完善與社會誠信資源的缺失才是根本的問題。”而這也是目前社會上許多類似的“見義勇為”沒好報事件的重要原因。
在對各種“見義勇為”遭詐騙事件分析的同時,應教授更是著重評價了社會廣為流傳的應對措施――“見死不救立法”“見義勇為立法” “好人免責法”“撐腰體”等,他認為:“我們不能再從單一的‘好人’‘壞人’角度看待各種問題,而是應該從法律、可行性及社會道德風險去考慮它們的褒貶。”他還重點討論了各個社會群體的對類似事件應對方式:“媒體和網絡應該承當起自身的社會責任,針對性地傳播信息,避免新聞價值與真實值之間相互矛盾;專家若沒有研究就要少發言或不發言;學生們應該冷靜思考分析,不應盲目追逐大流?!倍罡镜亟鉀Q社會道德問題的方法是:首先要建立完整可行的法律制度,使其對詐騙形成有效的威脅性;其次,要有成功懲罰詐騙者的案例,使潛在的詐騙者了解后果,而對于真正的撞人者,與“見義勇為”的撞人者,要更大力度的懲罰。這樣,或許小悅悅事件能夠有它應有的價值,讓人們更好的了解生活,了解人性。
同學們還積極地提出各種疑問和見解,一時間,臺上臺下踴躍互動,教授學生交流活躍。
(校團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