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表彰“十一五”期間我市有突出貢獻的社會科學工作者,獎勵優秀社科成果,鼓勵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力作,我市開展了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活動,共評出2006-2010年度優秀社會科學成果114項。其中我校教師獲獎成果共49項。
優秀學術著作獎
一等獎
熊十力哲學研究(景海峰著)
中國古典文藝學(胡經之、李健著)
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中國資源生產率研究(鐘若愚著)
新加坡為什么能(呂元禮著)
二等獎
移民文化新論(章必功、傅騰霄主編)
中國經濟特區產業結構演進與原因(袁易明主編)
三等獎
吉登斯現代社會變遷思想研究(田啟波著)
深圳教育史(熊賢君著)
地緣文明(阮煒著)
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徐海波著)
東盟十國經濟發展史(魏達志編著)
中國現代文論家論(莊錫華著)
圣者凡心――王立新講論語(王立新著)
印度文化論(郁龍余等著)
優秀學術論文獎
一等獎
中介性的存在觀和時間哲學范式(張以明)
公共規制中的信息工具(應飛虎、涂永前)
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典型事實(杜婷)
剖析框架過程――網絡輿論與媒介報道之間的互動(周裕瓊)
一枝藤杖平生事(沈金浩)
中國人國貨意識的形成機理:基于國家品牌社群視角(周志民、賀和平、劉雁妮)
二等獎
中文敘詞表本體的形式化表示與SKOS的比較研究――以及對建立中文KOS形式化表示標準體系的建議(曾新紅)
兩種情緒智力理論結構的理論導向功能(王曉鈞、劉薇、趙富靜)
中西哲學對話的一個嘗試性設想――從茶道建立世界性或國際性的中國哲學的“一期一會”(王興國)
不同匯率機制下石油價格波動的金融可計算性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李猛)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的違反基本法審查權(董立坤、張淑鈿)
生存境遇、心理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徐道穩)
發達國家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國為例(李均、趙鷺)
流散文學與身份研究(錢超英)
現代國家與公民社會的辯證關系(趙宇峰)
三等獎
《太玄賦》作者考辨(問永寧)
電子市場價格分散、信息價值與效率:多視角的分析框架(林旭東)
把組織嵌入社區:對深圳南山區社區黨建的考察(陳家喜、黃衛平)
中國協商式民主實證研究(程浩)
論紐約公約與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兼評中國加入< 紐約公約>二十年的實踐(黃亞英)
漢代邸報考(黃春平)
論全球化進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黃月細、田啟波)
試析尼采的“永恒輪回說”(楊茂明)
新人著作獎
社會支持與激發權能:以城市殘障人福利實踐為視角(周林剛著)
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李明偉著)
新人論文獎
非確定性波動率下的期權定價計算方法(張凱)
中國各省市產品內貿易的實證研究(劉偉麗)
優秀調研報告獎
二等獎
香港基本法解釋機制研究(鄒平學)
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民意調查研究(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課題組,組長:陳文)
三等獎
香港反對派人士對功能界別制度的主要觀點(張定淮)
優秀工具書、志書、教科書、譯著、古籍整理類
金融學(曹龍騏)
氛圍設計(余曉寶)
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和多維視野(何道寬)
特別榮譽獎
中國經濟特區史論(陶一桃、魯志國)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能力現代化(汪永成)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