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深大講壇”第十七講在圖書館北館會議廳開講。著名量子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973首席科學家郭光燦與荔園師生分享量子光學領域的最新發展概況。副校長徐晨出席并代表深大向郭光燦贈送紀念牌。
郭光燦院士是量子光學領域的杰出學者,他的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憑借用實驗驗證郭光燦與其學生提出的“利用光腔制備兩原子糾纏的方案”,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此,郭光燦說,“這次阿羅什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他掌握了打開、操縱量子世界的方法”。
郭光燦表示,對于人們常理解的經典世界中的活動,在量子世界中是不一樣的。經典世界是確定的,而量子世界則是概率性的,遵從量子態疊加原理。為了解釋量子態疊加原理,郭光燦風趣地舉例說明:假如從A地點到B地點有兩條路,在經典世界中人只能選其中一條,而在量子世界中的人就有可能同時在走這兩條路。此外,他講述量子糾纏的其他妙用,包括量子密碼、量子通信編碼與量子計算機,并指出,目前國際上有量子糾錯碼、量子避錯碼、量子防錯碼三種量子編碼,其中,世界上第一個做出量子避錯碼的,正是郭光燦和他的學生團隊。
郭光燦說,量子計算機是量子調控的重大成就之一。正是由于量子態疊加原理,量子計算機才具有強大的數據運算和處理能力。郭光燦曾實驗證明:安全通信中一個長度為200位的密鑰,在12臺工作站的工作下需要10個月才能破解,然而只要擁有四臺量子計算機,這個問題一秒就能解決。他認為這些發明,開拓了量子性質的新技術,揭開了量子世界的本質,是量子調控的新紀元。
郭光燦院士鼓勵荔園學子在科學研究上“甘坐冷板凳”,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相信,只要堅持,就能有所成就,造福科學。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