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雙琛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Nature系列刊物發表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9-10 00:00
點擊數: Views
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阮雙琛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成員全部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提出一種新型表面等離激元模式,該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出版集團的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深圳大學是獨立完成單位,梁華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阮雙琛教授為通訊作者。
論文《Modified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for the nanoconcentration and long-range propagation of optical energy》(變形表面等離激元用于光能量納米尺度會聚和長程傳輸)于2014年5月20日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DOI: 10.1038/srep05015,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520/srep05015/full/srep05015.html)。
表面等離激元可實現光波納米尺度會聚,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價值,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對于傳統表面等離激元模式而言,模式寬度和傳輸距離是一對矛盾。傳統表面等離激元在實現納米尺度模式寬度的同時,傳輸距離很短,不同納米結構只是在模式寬度和傳輸距離之間權衡,這極大限制了表面等離激元的應用范圍。本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表面等離激元模式,即變形表面等離激元,該模式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一對矛盾,與傳統表面等離激元相比,其可在保持相同模式寬度的同時,實現超遠距離傳輸(提高3~4個數量級),在納米光子學、生物光子學及高密度集成光子回路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供稿)
論文《Modified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for the nanoconcentration and long-range propagation of optical energy》(變形表面等離激元用于光能量納米尺度會聚和長程傳輸)于2014年5月20日發表于《Scientific Reports》(DOI: 10.1038/srep05015, 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520/srep05015/full/srep05015.html)。
表面等離激元可實現光波納米尺度會聚,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價值,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對于傳統表面等離激元模式而言,模式寬度和傳輸距離是一對矛盾。傳統表面等離激元在實現納米尺度模式寬度的同時,傳輸距離很短,不同納米結構只是在模式寬度和傳輸距離之間權衡,這極大限制了表面等離激元的應用范圍。本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表面等離激元模式,即變形表面等離激元,該模式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一對矛盾,與傳統表面等離激元相比,其可在保持相同模式寬度的同時,實現超遠距離傳輸(提高3~4個數量級),在納米光子學、生物光子學及高密度集成光子回路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供稿)
最新動態
相關鏈接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